27 December 2015

關於遊戲這件事

之前寫過一篇文, 來這裡紀錄一下



--------------------------------------------- 
[問卦] 有沒有玩遊戲是浪費時間的八卦
--------------------------------------------- 


與其說玩遊戲是浪費生命,還不如說是玩遊戲CP值太低

人生的一切都是資源有限, 但是可以積累的,

套句巴菲特的 雪球理論
「人生就像雪球。最重要的東西,是找濕漉漉的雪,以及找座斜坡夠長的山。」
把時間投入到哪裡, 就是會獲得甚麼成就。

玩遊戲這件事, 若是能做到現實與遊戲互相轉化, 兩邊互相帶動
這就不會浪費生命.

比如拿帶公會的經驗來帶團隊, 或是進入職業電競行業

但如果現實與虛擬之間沒有互相轉化,那CP值就低到不像話了

首先一款遊戲的生命, 頂多幾年, 天堂1998上市, 魔獸2004上市

然後花了大把時間熟悉遊戲中的一草一木,
熟悉每個典故的由來, 每個NPC的身世
然後呢?
這些你投入的成本無法轉化到現實生活中的成就.

畢竟我們的生活還是在現實這邊繼續, 在現實這邊娶妻生子, 在現實這邊面對家人


如果用10年的時間練習畫畫, 搞不好都可以出繪本了
如果用10年的時間練鋼琴, 也可以彈出美妙的曲子了
如果用10年的時間練英文, 搞不好都可以出國留學了

再說一次, 玩遊戲不是不好, 只是CP值太低了, 你的人生值得更好



最後這篇文章有人回應

DEVIN929: 其實還不少人在wow裡把到妹最後結婚的 這樣cp值算高嗎07/14 17:00

我認為:

最後有結婚這樣還不錯啊,認識到現實的朋友也不錯
所以重點就是要現實與虛擬能夠轉化
能轉化的了就算值得

22 July 2015

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

對幼兒來說,生命是一張慢慢開始展開的卷軸。
對青年來說,生命是開始試探與收獲的過程。
對中年來說,生命是迷茫

生命像是一輛已經用掉一半汽油的汽車,
而且,你找不到加油站。

你知道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
 
但更糟的是,
連要去那都還不知道。

05 February 2014

打法與練法

圖片來源: 朱銘美術館

以前看到有人在打太極拳,總覺得這種慢吞吞的武術有用嗎? 能打嗎? 只能當體操運動來養生?

後來才知道太極拳有所謂的練法與打法,練的時侯動作緩慢,舒展大方,鍛鍊深層的肌肉與筋骨。打的時候風格就截然不同,出拳奇快疾如風,快如箭。

同一套拳法在不同側重面,就有不同的風格,看起來就像兩種不同的拳法。

學程式時其實也有分練法與打法。

在學新程式的時候,拿到一本入門書,裡面從運算子,迴圈,程式特性,物件等開始講起。感覺講這些好像沒有用,但其實這就是練法。看似無聊沒有重點的東西就是這個程式的根基。
書上的實作練習,比如購物車,八皇后,就等於是套路,是演法。
真正把程式拿來解決實際問題,運用到實際面上就是打法。

會練不會打,不知道如何運用,跟沒學沒兩樣。

會打不會練,勉強能應付一般情況,能對付一般庸手,但基本功不扎實,面對艱深的問題就如同遇到稍微有練過的人,就沒處下手,窒礙難行。

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常被人說,你看這些書到底有沒有用呢?



我覺得這就端看這書是怎麼個看法.

書看了,沒實際運用到生活中,沒有整合成自己的東西,最多只是看到練法而已。說要用還真不知道該怎麼運用。

只有看了書以後, 想方設法把書裡的東西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東西,能逐步改善自己,這才是算有用。

書要看到這個份上也才有效用,否則只能是白看書。

看了不少書,但覺得看了能用上的還是不夠,一起加油吧。


07 January 2014

[讀後感]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看這本書的時候,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尤其這兩天看到越來越接近最後時刻時,恍惚之中,彷彿我也進入一個沒有未來沒有色調的世界。

一開始對於書中人物面對末日的態度有點不以為然。總覺得哪有人知道九個月之後輻射塵就要來臨了,還是不當一回事。還是待在自己的住所照常工作。都沒人想到挖個洞蓋一個核子避難所躲進去嗎? 然後接上羊毛記這樣 (笑)。

看到後來,才發現這種態度或許才是正常的吧。人在面對噩耗時一開始是否認,後來是放縱,再接下來的就是接受。書中的階段應該已經是接受階段了。

就像莫伊拉說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面對終結的方法。瑪麗是無視,彼德是對家庭盡責,杜威特是幻想回家,約翰是完成自己的夢想。莫伊拉一開始酗酒放縱,後來結識杜威特以後才又回復正常生活。

正是前面的平靜與認命吧。劇情到了最後,寫到約翰與小女兒最終命運之處,似乎連作者也不忍下筆,匆匆帶過。現實生活中的我,藉平板之便,正坐在床上。轉頭看看睡在我旁邊的幼子,思及彼德心中的衝突與悲涼,我心中的激盪也無以復加。

讀完這本書回到現實世界中,彷彿有種恍然隔世的感覺。一方面悲嘆那個世界人類的境遇,一方面也慶幸現實世界未發生這麼恐怖的事件。但這把懸在人類頭上的劍始終未除,核戰的威脅也並非完全解除。思之仍然令人膽寒。

值得推薦的一本小說。

07 December 2013

[讀書心得]過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這裡還是往前走?







過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這裡還是往前走?




這本可以算是勵志小說吧, 跟之前讀過的"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可說是相同類型,透過小說的形式,傳達勵志的內容. 但是,與"卓爾"非常不同的是,"第二人生" 屢屢提及"上帝自有安排","上帝的行程"等等宗教觀念,基督教信仰的朋友應該會更容易接受




----故事開始


一開始喬許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 因此老闆讓他休息兩個禮拜, 讓他回去好好想想,於是喬許約了朋友去農場玩,也就是在那,喬許遇到了那位給他一顆種子的農夫。

當喬許進到農場的迷宮, 正找不到出去的路, 這時他遇到了農場的主人,一位老農夫, 農夫問他要去哪? 喬許說:他要出去迷宮。 不料農夫是提出更大的問題:他是問喬許的人生要去哪裡。

農夫告訴喬許,「你迷路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何在」,然後給了喬許一個種子,跟他說「找到播種的地方,你的意義便會顯露出來」,然後指示他從心開始,並留意路上的預兆。

於是喬許踏上了找尋意義的旅程。。。

他搭了農場的飛機,克服懼高症,張開眼睛看到新的視野,發現一切在空中看起來清楚多了,從更高的視點來看世事,會清楚看到完整的圖像。而且發現,迷宮的開始,結束,與中間的過程都是環環相扣。而人生也是,想要更清楚看到人生目的,必須回頭去看過去,才能走向未來

他回顧過去曾經經歷的美好時光:
家裡的傳道事業與父親詳談, 
預兆提示他快樂,於是他前往最快樂的大學教授談論, 
在餐廳打工當服務生的階段與當年的主管詳談, 
在過去曾經度過美好時光的地點, 他都考慮是否要把種子種植下去。
但因為人事變遷,也因為與眾人的交談讓他決定再繼續尋找

接著他又收到獵人頭公司的邀約要去面試, 搭機途中遇到鄰座的喬治,
才領悟到「未來總比現在看起來迷人,因為未來充滿了幻想而非事實」的道理,
並建議他不要選擇在哪裡會更快樂,而是選擇在哪裡會學到更多,成長更多。

喬許才恍然大悟,推掉人頭公司的邀請, 而回到公司上班,
他把種子種在自己的辦公室,在原來的工作上,
他找出天命的意義:「有意義的去服務,創新,溝通」
最後他靠著這個信念終於獲得豐盛的收穫

----故事結束

這本書裡面有很多佳句, 我覺得都可以框起來日後提醒自己
比如:

「我們能跟子女分享的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就是我們如何創造自己的人生,與我們如何因應困境」

「未來總比現在看來更誘人,因為未來充滿了幻想而非現實」

「你得在當下,在你現在立身之處,將幻想變成現實。工作如此,愛情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當你做決定時,不要選擇你在哪裡會最快樂,而是應該選擇你在哪裡會學到最多。選擇你在哪裡可以成長,將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有些夢想必須死掉,才能讓新的夢想出現」

「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像是一個宇宙遊戲,一旦你知道遊戲規則且全心投入,它就會變成一趟刺激的冒險」

「造成心力交瘁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缺少目標,而不是缺少維他命」

「人類不是依據事實,而是根據他們對事實的看法來過生活」


看完以後會讓人想到自己, 彷彿是作者跟我們一起陪喬許找到他的生命意義。透過我們陪伴喬許尋找的過程中, 我們也可以藉此反思自己的過去,未來,與現在。

不像某些勵志故事一樣對未來抱持無限樂觀的態度,只要有正面思想就可以無所不能。而是提供一個很清晰的尋找方式 :  在過去的種種經歷中尋找當初的初心與熱情所在, 並在當下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一般人遇到挫折的反應通常就是逃避。就像喬許對目前的工作失去熱情,就會想是不是之前的選擇會更好, 或是一有新的機會就想乾脆跳槽過去。

但就像飛機上偶遇的喬治所說:「人們從一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 從一段婚姻跳進另一段婚姻, 殊不知真正應該尋找的東西, 就在自己心裡。」自己的問題沒解決, 沒改變, 逃到新的工作, 問題還是存在。並不會消失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回初心, 並應用在目前的工作, 若還是不行, 生命自然就會另外幫你換一條路走。

這是一本可以很快看完,但是會讓人想很久的書,還不錯。


14 September 2012

[讀書心得] 網路讓我們變笨心得與思考
















之前就有提過這本書, 其實看完很久了, 但一直沒有整理出心得來。這兩天把心得整理一下放上來讓大家參考一下。


其實這本書蠻有趣的.

一. 簡單介紹:
作者在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最近越來越難以集中精神在長篇文章
很難像以前一樣構思複雜的架構,
很難看完一本厚厚的書,
而且訪問許多藝文界的朋友,也有相同的情況
因此才會對這方面做深入研究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也沒那麼聳動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直譯是:
淺薄:網際網路對我們的腦袋做了甚麼?


這本書最主要的意涵在於"媒介會改變思考的形式本身"

從古代鵝毛筆寫出來的文章
到打字機打出來的文章
到現在在電腦上打出來的文章
其實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迴路

不管是紙本書, 電視, 上網瀏覽, 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
也會造成大腦不同部位的運作,
這就是麥克魯漢所謂的「媒體即訊息」

簡單講就是:
會讓你腦袋改變的不是媒體裡面包含的影片,文章等等,
會讓你腦袋改變的其實就是媒體本身!

長期看紙本書的大腦有運作模式A
長期看電視的大腦會有另一種運作模式B
長期上網瀏覽的大腦會有不一樣的運作模式C, 下文稱為「網路腦


當然裡面會有許多媒體的演變,認知科學的一些研究,非常豐富,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每種模式的腦都不能說哪種好哪種不好,只能說模式不一樣.適合的工作也不一樣.

二. 網路腦

先提兩個認知科學家已經證明的前提
1. 意志力是消耗品
2. 短期記憶要轉成長期記憶,需要休息時間,離開刺激物才有辦法轉成長期記憶

在比對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使用方式

1. 上網瀏覽,牽涉到一連串的抉擇,頁面上的每個超連結,每張圖片都可能讓人點選或操作. 就算你沒點連結, 但只要你發現連結的"可能性"存在, 這就會消耗你一小點意志力.

而紙本書,或一般的(非互動式)電子書就只能從top down看下去,並沒有抉擇的耗損.

2.上網瀏覽提供多樣的刺激, 很容易讓人停不下來, 也就因此減少足以轉化長期記憶的空閒時間.也就不容易將閱讀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思想.

三. 至於網路腦 為何會讓人變笨? 或者至少看起來會變笨

我的看法是: 

網路腦的模式就是: 廣泛, 相關, 快速切換

這種思考模式是水平式的.
思維很容易從A跳到XYZ
可以很敏銳的在不同事件中抓住某些微小的共同點而形成聯想或轉換概念.
在創意發想上網路腦是很有利的.



但做學問,或是深入某學問,除了廣泛的聯想與創意之外,很重要的是深入的能力!

以非常形象的T型理論來說
廣泛的涉及各種學問, 是橫槓
針對某個方向深入的研究, 是直槓

每個人自己擁有的資源都是固定的
橫槓長了, 直槓就短了


直槓很大, 而橫槓很小: 會限於眼界而無法連結其他學系
直槓很小, 而橫槓很大: 眼界開闊了 , 但立足點薄弱

直槓     橫槓      
10%     90% = 淺薄
50%     50% = 均衡通才
70%     30% = 專家
90%     10% = 象牙塔


如果在多方面有興趣研究, 產生多個直槓, 那可以想見每條直槓分配的資源又更少了.

我認為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考體系,對社會產生影響, 
直/橫比至少也要50% 50% 甚至 70% 30% 才行.

而網路腦在形成橫槓非常強, 但是形成直槓卻是非常的弱
(缺少時間轉成長期記憶,也就很難形成直槓)

網路時代前, 資訊來源只限於手邊的書本 報紙 研究論文. 就算學者身處在圖書館裡 , 面對無窮盡的資訊, 也會因為沒有非常快速的手段檢索出想延伸的內容,所以也會有足夠的時間讓思考發酵

今天的網際網路就非常不一樣, 資訊的延伸非常多樣化而且方便, 網路文章中間有「超連結」, 到最後有「延伸閱讀」,邊欄有「熱門文章」 ,一個一個相關連結點下去幾乎是無窮無盡, 很容易陷於多樣化的資訊而停不下來

常常最後停下的原因是因為疲勞 (記得意志力也是一種資源嗎) . 此時也因為意志力的耗盡而無法深入思考剛剛的閱讀成果,也就無法形成直槓.

四.如何解決
其實解決方式也是很簡單
就是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1.有意識的控制瀏覽的廣度
2.隨時提醒自己停下來思考原本的主題

3.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整理成文章也是很好的練習

要記得, 大腦的模式是可以更改的, 只要常使用就會形成自己的模式.

以上是我在閱讀一些認知科學相關書籍後對網路腦的一些想法.歡迎指教.

23 July 2012

[讀書心得] 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





在你的生活或是工作環境中需要說服某人嗎? 想讓女朋友陪你去露營? 想讓老爸戒菸? 想讓屬下按時交工作報告? 

介紹你一本好書.「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 英文書名是 「Instant Influence: How to 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Fast」 。 

從英文書名「立即影響: 如何讓任何人做任何事--超快」就可以看出,作者對他的方法實在是非常有信心! 看到這個霸氣的書名就感覺:「哇塞, 口氣實在是大到極點了。口氣再大點天都要被撐破了。」所以我也忍不住誘惑買了一本回家看。(默...)

其實這本書很有意思, 中心思想就是:
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另一個人改變,除非他自己想要

 核心內容的六個問題其實是引導被影響者(不管是自己或是他人)去思考。為什麼值得去改變? 動機是甚麼?然後引燃心中小小的動機火花,直到某天引發大爆炸為止。

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中文書名的那六個問題。

1. 為什麼你會改變?
2. 1-10分的話,你有多想改變?
3. 為什麼沒選更低的分數?
4. 想像如果改變已經發生的話,你會看到甚麼?
5. 這對你有甚麼重要性?
6. 下一步是甚麼?

第1個問題:為什麼你會想改變? 甚麼情況下你有可能改變?
這個問題可以分幾種問法, 

一種是假設式: 假設以戒菸好了, 可以問說. 「你覺得甚麼情況下你可以比現在一天少抽兩根菸?如果會的話.那是甚麼原因?」可能他會回答,為了省錢,為了少咳嗽.
一種是現在式, 可以問一周五天遲到三天的員工說:「你今天有準時到, 是甚麼原因讓你選擇準時到呢?」要注意的是, 要把這個問題的自主權交回給被影響者手上, 如果員工說, 「可能是交通比較好吧, 所以準時到」這還不能算是成功的回答問題, 就要換個問題. 把自主權歸給被影響者, 讓被影響者發現自己是有選擇的, 比如換成問「哪你也可以選擇早點出門或晚點出門,這樣交通的影響就會比較小, 而今天你為什麼會選擇早點出門呢?

這好像有點拗口, 可是這裡最主要的是讓員工發想有甚麼原因是可以讓自己變成改變後的狀態。

第2個問題:1-10分的話,你有多想改變?
這個問題是偵測被影響者對這項改變有多抗拒。 其實不管選幾分都有梗可以發揮。

第3個問題:為什麼沒選更低的分數?
這個問題就妙了, 被影響者會覺得錯愕? 你不是來勸我的嗎? 怎麼會問我怎麼沒選更低分?
事實上,這個問題除了嚇嚇被影響者之外(誤), 最重要的是讓被影響者來換個角度想。 如果上個問題選了3分。問他為什麼你選3分?而不是2分? 你選3分一定有個依據吧? 告訴我那個依據吧。

因為人類的認知方式會使自己的行為趨於一致。 所以這個時候人們會開始想,對阿,是不是其實我內心某個角落還是希望這個改變成真?用這種角度去開始挖掘改變後的好處。

第4個問題:想像如果改變已經發生的話,你會看到甚麼?
這個問題是換個方式,讓被影響者思考改變後可能會有那些好處。強化動機。

第五個問題:這對你有甚麼重要性?
接續上一個問題, 如果改變後有好處,那對你來講重要嗎?這個問題是挖掘可能的動機, 重點是這個動機是要對被影響者有意義的,而不是對其他人。


這個問題不是問他想不想,或是他能不能,或是他願不願意。而是如果他有選擇的權利, 他在甚麼情況下會想改變。這事實上已經繞過意願問題,而是以一種假設狀態下讓被影響者去換位思考:「這個改變對我有什麼好處?」


假設是在說服被影響者不要遲到好了, 如果被影響者只是想到,「因為不遲到以後老闆就不會囉嗦了」,這還不夠, 要挖掘出更屬於自己個人的好處, 比如說「準時到就可以得到獎金」, 「早點到公司就可以在工作開始前好好享受一杯咖啡」。越個人的原因就越能達成改變的效果。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另一個人改變,除非他自己想要」這個問題就是讓被影響者發現自己想要甚麼。

第六個問題:下一步是甚麼?
這個就是在提供行動契約, 不管是書面或是口頭上,達成一個共識。 


作者也提供一個關於改變的技巧: 逐步改變。有時候我們都會想一次就改變成怎樣怎樣, 但是卻會因為看起來工程浩大所以一直拖延下去。 這時就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不要想一步登天。 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一步一步慢慢來,先有了第一步,後面的行為就自動會慢慢發酵。


老實說, 這本書某種層面來說還蠻像教科書或是教戰手冊。比如說他會舉出一些句子, 跟讀者一起分析這句話有沒有效。又或是,大家都知道,「理論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被影響者通常不會乖乖的回答問題。

比如被影響者一開始說3分,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不選更低的分數,他就改口說,那我選1分好了... 那這時怎麼辦?

作者就會說,那這時就改問他,「要如何做才能讓1分變2分?」。總之,就是盡量挖掘被影響者最在意的部分。

關於這些範例, 在書裡有很多的例子跟例句可以參考。

總結:

可以看的出來, 作者在快速影響的方法上有很多的實務經驗, 這6個問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設法讓被影響者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改變動機。這才是真正能影響所有人的最好方法。如果你需要說服別人或自己不管是戒菸, 減肥, 按時交工作日報, 每天寫一天部落格文章...這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 推薦給所有需要改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