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September 2012

[讀書心得] 網路讓我們變笨心得與思考
















之前就有提過這本書, 其實看完很久了, 但一直沒有整理出心得來。這兩天把心得整理一下放上來讓大家參考一下。


其實這本書蠻有趣的.

一. 簡單介紹:
作者在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最近越來越難以集中精神在長篇文章
很難像以前一樣構思複雜的架構,
很難看完一本厚厚的書,
而且訪問許多藝文界的朋友,也有相同的情況
因此才會對這方面做深入研究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也沒那麼聳動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直譯是:
淺薄:網際網路對我們的腦袋做了甚麼?


這本書最主要的意涵在於"媒介會改變思考的形式本身"

從古代鵝毛筆寫出來的文章
到打字機打出來的文章
到現在在電腦上打出來的文章
其實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迴路

不管是紙本書, 電視, 上網瀏覽, 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
也會造成大腦不同部位的運作,
這就是麥克魯漢所謂的「媒體即訊息」

簡單講就是:
會讓你腦袋改變的不是媒體裡面包含的影片,文章等等,
會讓你腦袋改變的其實就是媒體本身!

長期看紙本書的大腦有運作模式A
長期看電視的大腦會有另一種運作模式B
長期上網瀏覽的大腦會有不一樣的運作模式C, 下文稱為「網路腦


當然裡面會有許多媒體的演變,認知科學的一些研究,非常豐富,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每種模式的腦都不能說哪種好哪種不好,只能說模式不一樣.適合的工作也不一樣.

二. 網路腦

先提兩個認知科學家已經證明的前提
1. 意志力是消耗品
2. 短期記憶要轉成長期記憶,需要休息時間,離開刺激物才有辦法轉成長期記憶

在比對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使用方式

1. 上網瀏覽,牽涉到一連串的抉擇,頁面上的每個超連結,每張圖片都可能讓人點選或操作. 就算你沒點連結, 但只要你發現連結的"可能性"存在, 這就會消耗你一小點意志力.

而紙本書,或一般的(非互動式)電子書就只能從top down看下去,並沒有抉擇的耗損.

2.上網瀏覽提供多樣的刺激, 很容易讓人停不下來, 也就因此減少足以轉化長期記憶的空閒時間.也就不容易將閱讀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思想.

三. 至於網路腦 為何會讓人變笨? 或者至少看起來會變笨

我的看法是: 

網路腦的模式就是: 廣泛, 相關, 快速切換

這種思考模式是水平式的.
思維很容易從A跳到XYZ
可以很敏銳的在不同事件中抓住某些微小的共同點而形成聯想或轉換概念.
在創意發想上網路腦是很有利的.



但做學問,或是深入某學問,除了廣泛的聯想與創意之外,很重要的是深入的能力!

以非常形象的T型理論來說
廣泛的涉及各種學問, 是橫槓
針對某個方向深入的研究, 是直槓

每個人自己擁有的資源都是固定的
橫槓長了, 直槓就短了


直槓很大, 而橫槓很小: 會限於眼界而無法連結其他學系
直槓很小, 而橫槓很大: 眼界開闊了 , 但立足點薄弱

直槓     橫槓      
10%     90% = 淺薄
50%     50% = 均衡通才
70%     30% = 專家
90%     10% = 象牙塔


如果在多方面有興趣研究, 產生多個直槓, 那可以想見每條直槓分配的資源又更少了.

我認為要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考體系,對社會產生影響, 
直/橫比至少也要50% 50% 甚至 70% 30% 才行.

而網路腦在形成橫槓非常強, 但是形成直槓卻是非常的弱
(缺少時間轉成長期記憶,也就很難形成直槓)

網路時代前, 資訊來源只限於手邊的書本 報紙 研究論文. 就算學者身處在圖書館裡 , 面對無窮盡的資訊, 也會因為沒有非常快速的手段檢索出想延伸的內容,所以也會有足夠的時間讓思考發酵

今天的網際網路就非常不一樣, 資訊的延伸非常多樣化而且方便, 網路文章中間有「超連結」, 到最後有「延伸閱讀」,邊欄有「熱門文章」 ,一個一個相關連結點下去幾乎是無窮無盡, 很容易陷於多樣化的資訊而停不下來

常常最後停下的原因是因為疲勞 (記得意志力也是一種資源嗎) . 此時也因為意志力的耗盡而無法深入思考剛剛的閱讀成果,也就無法形成直槓.

四.如何解決
其實解決方式也是很簡單
就是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1.有意識的控制瀏覽的廣度
2.隨時提醒自己停下來思考原本的主題

3.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整理成文章也是很好的練習

要記得, 大腦的模式是可以更改的, 只要常使用就會形成自己的模式.

以上是我在閱讀一些認知科學相關書籍後對網路腦的一些想法.歡迎指教.

23 July 2012

[讀書心得] 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





在你的生活或是工作環境中需要說服某人嗎? 想讓女朋友陪你去露營? 想讓老爸戒菸? 想讓屬下按時交工作報告? 

介紹你一本好書.「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 英文書名是 「Instant Influence: How to 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Fast」 。 

從英文書名「立即影響: 如何讓任何人做任何事--超快」就可以看出,作者對他的方法實在是非常有信心! 看到這個霸氣的書名就感覺:「哇塞, 口氣實在是大到極點了。口氣再大點天都要被撐破了。」所以我也忍不住誘惑買了一本回家看。(默...)

其實這本書很有意思, 中心思想就是:
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另一個人改變,除非他自己想要

 核心內容的六個問題其實是引導被影響者(不管是自己或是他人)去思考。為什麼值得去改變? 動機是甚麼?然後引燃心中小小的動機火花,直到某天引發大爆炸為止。

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中文書名的那六個問題。

1. 為什麼你會改變?
2. 1-10分的話,你有多想改變?
3. 為什麼沒選更低的分數?
4. 想像如果改變已經發生的話,你會看到甚麼?
5. 這對你有甚麼重要性?
6. 下一步是甚麼?

第1個問題:為什麼你會想改變? 甚麼情況下你有可能改變?
這個問題可以分幾種問法, 

一種是假設式: 假設以戒菸好了, 可以問說. 「你覺得甚麼情況下你可以比現在一天少抽兩根菸?如果會的話.那是甚麼原因?」可能他會回答,為了省錢,為了少咳嗽.
一種是現在式, 可以問一周五天遲到三天的員工說:「你今天有準時到, 是甚麼原因讓你選擇準時到呢?」要注意的是, 要把這個問題的自主權交回給被影響者手上, 如果員工說, 「可能是交通比較好吧, 所以準時到」這還不能算是成功的回答問題, 就要換個問題. 把自主權歸給被影響者, 讓被影響者發現自己是有選擇的, 比如換成問「哪你也可以選擇早點出門或晚點出門,這樣交通的影響就會比較小, 而今天你為什麼會選擇早點出門呢?

這好像有點拗口, 可是這裡最主要的是讓員工發想有甚麼原因是可以讓自己變成改變後的狀態。

第2個問題:1-10分的話,你有多想改變?
這個問題是偵測被影響者對這項改變有多抗拒。 其實不管選幾分都有梗可以發揮。

第3個問題:為什麼沒選更低的分數?
這個問題就妙了, 被影響者會覺得錯愕? 你不是來勸我的嗎? 怎麼會問我怎麼沒選更低分?
事實上,這個問題除了嚇嚇被影響者之外(誤), 最重要的是讓被影響者來換個角度想。 如果上個問題選了3分。問他為什麼你選3分?而不是2分? 你選3分一定有個依據吧? 告訴我那個依據吧。

因為人類的認知方式會使自己的行為趨於一致。 所以這個時候人們會開始想,對阿,是不是其實我內心某個角落還是希望這個改變成真?用這種角度去開始挖掘改變後的好處。

第4個問題:想像如果改變已經發生的話,你會看到甚麼?
這個問題是換個方式,讓被影響者思考改變後可能會有那些好處。強化動機。

第五個問題:這對你有甚麼重要性?
接續上一個問題, 如果改變後有好處,那對你來講重要嗎?這個問題是挖掘可能的動機, 重點是這個動機是要對被影響者有意義的,而不是對其他人。


這個問題不是問他想不想,或是他能不能,或是他願不願意。而是如果他有選擇的權利, 他在甚麼情況下會想改變。這事實上已經繞過意願問題,而是以一種假設狀態下讓被影響者去換位思考:「這個改變對我有什麼好處?」


假設是在說服被影響者不要遲到好了, 如果被影響者只是想到,「因為不遲到以後老闆就不會囉嗦了」,這還不夠, 要挖掘出更屬於自己個人的好處, 比如說「準時到就可以得到獎金」, 「早點到公司就可以在工作開始前好好享受一杯咖啡」。越個人的原因就越能達成改變的效果。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另一個人改變,除非他自己想要」這個問題就是讓被影響者發現自己想要甚麼。

第六個問題:下一步是甚麼?
這個就是在提供行動契約, 不管是書面或是口頭上,達成一個共識。 


作者也提供一個關於改變的技巧: 逐步改變。有時候我們都會想一次就改變成怎樣怎樣, 但是卻會因為看起來工程浩大所以一直拖延下去。 這時就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不要想一步登天。 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一步一步慢慢來,先有了第一步,後面的行為就自動會慢慢發酵。


老實說, 這本書某種層面來說還蠻像教科書或是教戰手冊。比如說他會舉出一些句子, 跟讀者一起分析這句話有沒有效。又或是,大家都知道,「理論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被影響者通常不會乖乖的回答問題。

比如被影響者一開始說3分,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不選更低的分數,他就改口說,那我選1分好了... 那這時怎麼辦?

作者就會說,那這時就改問他,「要如何做才能讓1分變2分?」。總之,就是盡量挖掘被影響者最在意的部分。

關於這些範例, 在書裡有很多的例子跟例句可以參考。

總結:

可以看的出來, 作者在快速影響的方法上有很多的實務經驗, 這6個問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設法讓被影響者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改變動機。這才是真正能影響所有人的最好方法。如果你需要說服別人或自己不管是戒菸, 減肥, 按時交工作日報, 每天寫一天部落格文章...這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 推薦給所有需要改變的人。

14 June 2012

Getting More四象限談判模式清單_中文版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

這本書我是從 Read for joy  看到的, 後來就去博客來買了一本來看, 覺得真的蠻實用的. 感謝 Read for joy 的推薦. (這真的是一個好網站,強推).

作者 Stuart Diamond在書中有列一個四象限談判模式的卡片, 也可以到http://www.gettingmore.com/the-book/ 裡面填資料免費下載. 我是2012年6月下載的, 應該還蠻新的.

原網站是英文版的小卡片, 我現在把它翻成中文. 而且我覺得書上的中文翻譯有些地方蠻奇怪的, 我有把它改一下, 盡量符合英文原意.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從這裡下載中文版.
word檔 

pdf檔

本清單版權屬於Stuart Diamond, 若有冒犯權益請通知, 我會將之移除, 謝謝

PS.  2017/07/26  更新連結

12 June 2012

象與騎象人讀書心得 - 為什麼人會做出自知會對自己不利的事?




有時候人總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
明明知道會有更好的選擇, 卻還是做出不理性的舉動 。

有時候是被激怒而採取對抗的行為。

又或者是為了出一口氣, 不願讓對方得利而寧可兩敗俱傷。

這些都是常見的行為。

如果說人類是理性的生物, 這些行為就是最好的反證.
事實上, 大家可能從日常生或中也都能知道, 人類受情緒的影響遠大於受理性的影響。

正向心理學家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所著的 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裡面舉了一個非常有畫面的比喻。

他說, 「自我就像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裡握著韁繩, 只要動動韁繩, 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停止。但只有在大象沒有他自己的慾望時,我才指揮的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甚麼,我根本鬥不過他。

理性的部分就是騎象人, 情緒的部分就是龐大的大象。

大象和騎象人各自有聰明才智, 只要相互配合, 就可以創造出傑出的成就。 但只有少數人能夠巧妙的指揮大象, 大部分的人腦中的大象與騎象人常常是互相做對。

騎象人可以短暫的控制大象, 但最後贏的總是大象。騎象人比喻的就是大腦中的控制化系統, 大象就是腦中的自動化系統。

這也就形象的解釋了為什麼「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清楚的認知了這種比喻法, 時時自覺現在是騎象人在控制自我還是野蠻的大象在發威?也就能夠慢慢調整自我, 時時反省。

書中提出是三種最有效的變身秘技:冥想、認知療法及百憂解

冥想就是要改變自動化思考過程,馴服你心中的大象。當你解除心中的依戀,就表示你已馴服你心中的大象。如果能連續幾個月每天冥想,我們心中種種恐懼、負面、縈繞心頭的想法就會大幅減少,我們的感情型態也會獲得改善。

認知療法是貝克創造出來醫治沮喪、焦慮等心理問題的療法, 他摸索出沮喪憂鬱者慣有的扭曲思考過程,借此訓練病人找出、質疑自己思考的漏洞,經過此療法可大幅減低憂鬱的程度。

百憂解則是選擇性血清素抑制回收劑, 在彼得.克拉馬所著的《神奇百憂解》一書中,克拉馬提出好幾個實際案例,這些病人原本長期飽受沮喪或焦慮之苦,但服用百憂解後,不僅病症完全消失,病人的個性還整個來了180。的大轉變一一變得有自信,更能面對生活的挫敗,享受人生的歡樂,種種改變讓他們的事業及人際關係也大幅改觀。

但百憂解仍有副作用, 許多服用者會出現性功能失調、情緒麻木、失眠、體重上升、焦躁不安、記憶力退化等副作用。

看來還是冥想以及認知療法比較適合使用。

這本書很精彩, 從各個角度分析有理有據,引人發想。 推薦有興趣的讀者一讀。

26 May 2012

國立台中圖書館電子書借閱

感謝 read for joy 的推薦

http://readforjoy.blogspot.com/2012/05/ntlreaderipadandroid.html

依照這篇, 在ipad上下載了 NTL Reader, 以後順利註冊了國立台中圖書館的電子書借閱.

國立台中圖書館的規定是, 借閱期是十天, 十天一到書就會自動歸還.

本來覺得有點多此一舉..電子書又不是實體書..幹嘛規定借閱期,還有總借閱數量.只是為了維護出版社的權益吧,所以限定固定只開放幾個借閱權.這樣才不會沒人買書..

想不到借書以後. 這個規定反而成為激勵了我讀書的動力.

因為想到..阿..不趕快看完,書又要重借一次,萬一總借閱數被佔光就看不到了.

這樣想,反而激起了趕快看完的動力..真是一開始沒想到的優點吧..

14 March 2012

[有感] 學習日語--我人生轉折的契機

http://www.dannychoo.com/post/zh/26094/%E5%AD%B8%E7%BF%92%E6%97%A5%E8%AA%9E--%E6%88%91%E4%BA%BA%E7%94%9F%E8%BD%89%E6%8A%98%E7%9A%84%E5%A5%91%E6%A9%9F.html 


點開這個網頁,第一印象是..恩.....圖也太多太大了吧! 魂淡!

但說也奇怪的是..作者幽默的筆鋒再配上這些跟我們以前一樣俗的生活照. 作者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小時候被欺負,到青春期開始對日本不可思議的熱情,到他後來真的前往日本工作的一連串人生歷程. 真的有種莫名的感動.

有點羨慕, 非常心動, 欣賞能勇敢踏出舒適圈的勇者

13 March 2012

與神對話3 筆記


神對話3  筆記



  就像你「是那樣」的去做,你就會把它吸引過來。

  就像你「是那樣」的去做,你就會變成那樣。

  換句話說,就是「弄假成真」。

  有點像,沒錯。只不過你不能真的「弄假」。你的所作所為必須真誠。

  凡是所作所為,都必須出自真誠,不然就會失去它的好處。



---思考

這句話可以很真實, 真實到你無法否定自己...只要你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比較級的世界.

想要有錢,就要做得像有錢的樣子,事實上,這並不違反,因為永遠有人比你更窮, 只要處於比較級的思考,你永遠會比某些人更有錢. '

這是真實的. 連你自己都無法否定這點..

你只要記得你是有錢的, 相對於某些人而言.. 然後以這種心態去做事, 就會吸引更多的錢

想要被愛, 你永遠是被愛的, 在比較級的世界..

想要有智慧, 你永遠是有智慧的, 在比較級的世界..



  不論你為自己選擇什麼,都要給與別人。

  如果你選擇快樂,那讓別人也快樂。

  如果你選擇豐饒,那讓別人也豐饒

  如果你選擇生活中有更多的愛,那讓別人生活中也有更多的愛。

  要真心真意的這樣做——不是因為你尋求個人的獲得,而是因為你真的要別人獲得——於是你所給出去的一切,都會來到你身上。

  怎麼會這樣?這是怎麼運作的?

  你將某種東西給出去,這行為本身就使你經歷到你有這東西,可以給出去。由於你不可能把某種你現在沒有的東西給與別人,因此你的心靈就得到一個新的結論,一個新的想法,就是,你必定有這個東西,不然你不可能把它給出去。

  於是,這個新的想法變成了你的經驗。你開始「是」這樣。而一旦你開始「是」某一情況,你就啟動了宇宙最具創造力的機器——也就是你的神聖本我。

  不論你「是」的是什麼,你就在創造什麼。

  循環既已成立,這一情況或事物你就創造得越來越多。它會在你的實際經驗中表現出來。

  這就是生活中最大的秘密。本書第一部和第二部就在告訴你們這個。全都在那裡了,比此處所說的更詳細得多。


---思考 
凡有的 , 還要加給他 , 叫他有餘 ; 凡沒有的 , 連他所有的 , 也要奪去 。 

09 January 2012

線上遊戲把你洗腦了嗎?





前言


EverQuest
因為之前大約十年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沉迷於網路遊戲中, 主要是 EverQuest, World of Warcraft ,  之後因為種種警訊以及現實生活脫離了OLG, 在我的OLG時代後期就有發現,不知是否錯覺,長期玩線上遊戲會讓自己記憶力減退, 無法長時間專注在特定事務上。但那時只是懷疑。那時雖然覺得OLG會讓人分心, 但是也僅止於分心, 似乎沒有甚麼危害。


後來有了小孩, 觀察嬰兒的學習過程,對於人類的認知運作方式頗有興趣, 又看了「網路讓我們變笨」的有聲書摘及介紹, 仔細回想之前的事情與本身的體悟, 今日遂有這篇文章。


ps. 「網路讓我們變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已經訂了,但是今天才到,還沒來的及看內容。過幾天看完後再跟各位報告心得。














自我觀察


個人認為長期接觸線上遊戲,在個人的體悟上,的確會有些症狀伴隨發生。我不敢肯定一定就是線上遊戲所導致, 但發生的時間點的確很巧合。


首先的症狀是無法集中, 專注力下降。我發現我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太久。 若是同時有多項事情需要處理時, 這我沒問題, 我可以首先處理a工作, 然後做一段落後跳到b工作, c工作, 然後再回到a工作。 我可以這樣忙上一整天都應付的過來。


但若是偶爾遇到一整天都沒甚麼事情來打擾我, 照理說我終於可以好好的專注在一個長期的項目上。這個時候, 我反而會無法專心在眼前的事物上。 常常的情況是, 寫一段程式碼, 測試一下功能; 切換到google reader看看, 回到程式,修改一下, 再跑一下程式, 又切換到google plus看看...等我自己發現的時候, 我已經浪費許多時間在無謂的瀏覽上。。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 這時我才驚覺, 這下事情大條了...


其次, 便是記憶力減退, 其實這一開始不容易察覺。 因為一開始對遊戲相關的龐大內容記憶的是蠻清楚的。 所以會覺得並不是整體的記憶力衰退, 而是因為喜歡遊戲,所以注意力專注在遊戲資料, 而龐大的遊戲相關內容擠壓到其他的記憶空間。 但是退出olg許久以後, 遊戲資料已經淡化成模糊的記憶。 照理講, 應該可以再開始記憶其他的事件。但其實有感受到記憶力真的衰退許多。 我時常對朋友自嘲我有前期阿茲海默症, 常常忘東忘西, 所以我現在學會使用很多便利貼做短期記憶與word 或文字檔做我的長期記憶備份。




原因


個人認為, 網路遊戲會對頭腦有如此重大影響的原因有二:


1. 快速且密集獲得成就感:
遊戲為了要吸引人, 勢必會做得更加人性化。所謂的人性化, 無非就是快速,輕易,密集的提供好處給玩家。比如,遊戲初期升級非常容易, 好上手, 且大量的提供新鮮感刺激玩家。玩家得到大量的鼓勵, 黏著度就高, 對遊戲廠商來講才能吸引玩家。


2. 立即性回報:
打一隻怪就有一隻怪的EXP,並輔以隨機性的拾取寶物。EXP是提供最底限的回報, 讓玩家可以透過打怪或完成任務持續累積, 提供成就感。而拾取寶物則是隨機性的回報, 玩家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撿到甚麼, 這可以提供持續的動力,讓玩家永遠期待下一個寶箱會更好。




就遊戲設計面來講, 這麼作完全沒錯,因為他就是設計來讓玩家上癮的。就是要來黏住玩家的。怎麼可以讓玩家上癮就怎麼來。所以現在的遊戲充滿美女與暴力, 基本上就是這麼演變來的。


但是對玩家而言, 對自制能力較差的人而言, 或是對兒童而言, 萬一習慣於這種模式, 習慣於快速反應, 快速回饋的模式。將會對世間上的其他事物也同樣有如此要求: 要有快速的回饋, 否則將會失去興趣。也就是說, 一旦人們習於快速獲得成果,將會導致對長期沒有成效的活動失去興趣。


這種注意力轉變為短暫且快速切換的模式 ,形象一點形容, 將會轉變為狩獵型頭腦。因為這種注意力模式很類似獵人或獵物在荒野中隨時注意風吹草動, 這時注重的是盡量多的資訊,以及盡量快的反應。


相對於狩獵型頭腦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思考型頭腦或建設性頭腦。這種模式注重的是盡量專注的研究與思考,以及盡量完善的邏輯推演過程。


一但習慣於狩獵型頭腦,就很難轉換為思考型頭腦了。因為一種是馬上投入, 立刻就有成就感。另一種是投入許久, 才能得到成就感。這之間的比重可說是嚴重失衡。 對於未曾深思的人來說,很輕易地就會傾向較為輕鬆這條路,而忽略生活中其他需要一些努力才能達到的事。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投入努力才能獲得,不論是 閱讀, 學習,才藝, 社交, 運動等活動 , 相對於電玩遊戲這些活動都變成較為艱難。


也有國外學者指出, 網路會使人變笨, 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是網路使人變笨, 而是網路, 尤其是社群網路,讓人們很快地會有感情上的回饋。比如說 按讚, 留言等。人們會熱衷於讓越多人來自己的網頁上按讚, 廣泛地去尋找有趣的題材, 發到FACEBOOK上,期望朋友們看到來按個讚,留個言,然後一而再 再而三的重新整理FACEBOOK,幾乎都要變成強迫症了。






結論


不管是網路使人變笨還是線上遊戲使人變笨, 其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在這個網路時代, 資訊勃發的時代, 一分鐘內就會有共計24小時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的時代。常接觸網路的使用者, 很容易不自覺就被這種短暫注意模式給定型。能發現自己有這種症狀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 怎麼讓自己不要被這種模式所限。


我也是因為如此, 所以才強迫自己開始對某些主題思考,並學著把心裡的想法整理成文章,希望這樣能訓練腦袋, 不要只對短暫的快速反應的東西停留注意。當作是一種自我的鍛鍊。




延伸閱讀


網路讓我們變笨有聲書摘


唐大崙老師: 「網路讓我們變笨」閱讀心得


果殼網 : 偉大的思想到哪裡去了?


07 January 2012

正義:一場思辯之旅_第一講心得



這是哈佛開放課程中很有名的一堂課,感謝朱學恆的MyOOPS開放式課程引介了這個課程。
裡面拋出的議題都十分直接犀利,若只是看看就過去了實在是有點可惜。所以在這邊提出一些議題的看法與想法,不知會不會跟各位有相通之處。



第一講首先拋出一個問題。
假設你是一個火車駕駛員,而你駕駛的這輛車正快速在軌道上行駛,時速六十英里,而在軌道盡頭有五個工人在工作,你試著想要煞車,但卻做不到,你的煞車失效了。你感到十分緊張,因為你知道,如果你撞上這五個工人,他們必死無疑。假設這是一個確定的結果,因此你感到非常無助,但接著你發現右邊有條岔路,而那條岔路底只有一個工人在工作,你的方向還可以控制,車輛還可以轉向,可以轉向岔路,撞死一名工人,但閃過五名工人。 第一個問題是:你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你會怎麼做?

這題乍看之下,似乎都會選,開往岔路,選擇犧牲一個而保全五個。我也是。然後是第二個問題...

這次你不是火車的駕駛員,你是個站在橋上的旁觀者,你正觀察著鐵軌上的狀況,軌道上來了一輛火車,軌道的盡頭有五名工人,煞車同樣失靈,而火車正要撞死那五名工人,由於你不是駕駛員,你覺得非常無助,直到你注意到旁邊有個人,在橋邊站著一個非常胖的人,你可以推他一把,他會掉落軌道,正好擋住該輛車,他會死,但他的犧牲可以救那五個人。好的,有多少人願意把那胖子推下橋?

我選擇不推他下橋,因為一但我插手了,我就介入這件事,並且如果我推他下去,我代替了隔壁的胖子決定了他的人生。

教授舉了這個例子是用來說明,第一個案例彰顯的是「結果論」的道德觀,這很直覺很容易理解;可以只死一個人的情況下,不需要死五個。

在第二個例子裡凸顯的就是「道德推論」的道德觀,也就是評估行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意義。

以上都是課堂上的內容。

其實有意思的是,我也很好奇為什麼我在第一個問題會選擇撞死那一個岔道工人,而第二個問題裡卻選擇不要推胖子下去?這中間的差異點在哪?

仔細想想,岔道工人跟胖子都是無辜的,照理講選哪個都應該一樣,差異似乎是在我身處的角色。若我是失控列車的司機,我無從逃避,必須在五個跟一個中選擇,那只好選一個。若我是旁觀者,我可以袖手旁觀,這件事原本我就沒有責任,如果推胖子下去,那胖子的死就是我一手造成。對於背負一條人命這種事情,對我這種普通人來說似乎是太太沉重了。

後來我又回頭思考第一個問題,那是否我轉向岔道的決定是正確的呢?就那個岔道工人來說,他不在出事的鐵軌上,若司機不做任何決定的話,這件事故跟他完全沒有關係。但是在這個情境下他被另外五個工人被放到天平上衡量,而且被當作犧牲品來選擇。我思考了一個多小時還是無法抉擇,當然故事裡司機並沒有一個多小時來思考。若是我,當下應該還是會選擇岔道工人吧。唉,真是艱難的抉擇。

把好運吸過來之錢怎麼還不來





上篇說到把好運吸過來中有關財務的方面,似乎沒啥效果..

現在來思考一下..    













吸引力法則 = What you feel is waht you get

似乎可以變成:
付帳單不是重點,重點是你付帳單時的心情如何?
愉快的花錢, 就會吸引越來越多愉快的花錢,  痛苦的花錢.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痛苦得花錢

所以, 再花錢這件事來說最糟的狀況就是:

一面花錢,一面哀哀叫, 後悔心痛,這樣會會吸引越來越多痛苦的花錢,有許多預期外的花錢都是這麼來的,比如車子突然壞掉, 意外受傷, 債主突然找到你 (喂!)

那如果改個方式:
愉快的花錢爽爽得花錢,花了錢就不要哀哀叫, 盡情享受花錢這件事,享受你買來的服務/產品,這樣呢?

依照like attracts like ,這樣會讓你吸引越來越多爽爽的花錢事件.直到你花光所有的積蓄 (咦咦???) 好像這也不錯啦, 至少會有很多愉快的經驗..

另外還有方式是:不要想花錢這件事,就算花了錢也不要心痛,就平靜地放下他,不要激起任何漣漪,忘記他, 讓他淡出你的視線..這樣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少花錢.


OK, 花錢的狀況是這樣, 那怎麼賺錢呢? 怎麼用吸引力法則賺錢呢?

照like attract like理論來說,應該是要專注於賺錢的樂趣, 讓賺錢變得有感覺, 讓你愛上他..



相信每個人都會說, 我很愛賺錢啊, 很享受賺錢的感覺啊, 可是我怎麼沒啥錢?

就個人認為上班族的問題出在...上班族一個月只領一次薪水.

一個月只有哪一天領薪水袋的時候才會享受到錢入口袋的美妙滋味. 一個月一次. 這哪夠阿!? 一個月只有一兩天享受到富足的滋味, 過兩天,把錢拿去付信用卡,付房貸, 付房租.. 哇, 又沒了, 又開始過28天苦哈哈的日子.


NO NO NO~ 這完全不對勁了.完全錯了


因為我們感受到錢入袋的時間太短,甚至是轉個手就出去,
完全沒有口袋裡裝滿錢的感覺. 高頻的時間轉眼即逝, 剩下的時間都是低落的頻率, 那當然有錢不起來.


那如果我們換個方式, 分散錢入袋的時間. 像是擺地攤, 自己創業,是否會有幫助? 恩..擺地攤跟自己創業會有生意好不好的問題,比較難以評估. 但若是領月薪的上班族改為領日薪,
好像不錯喔.


因為你每天都可以拿到錢,每天回家就可以領到一筆固定的收入. 每天都有錢跑進來的感覺.可以延長有錢入袋的感受.



當然如果你跑去跟老闆說,老闆,讓我領日薪好不好? 這樣HR人資小姐 可能在後面瞪你.. 老闆也不會這麼簡單就答應你一個人跟大家不同的計薪方式.

所以若換個折衷的方..把錢都匯給老婆, 然後老婆每天發相當於日薪的錢給你呢? 

想像一下, 下班回家的時候,老婆在門口迎接你,然後發一包薪水袋給你,這樣才能要好好體會辛苦一天賺到錢的感覺

這樣會不會讓你感受到每天有錢入袋的滋味呢? 似乎是不錯的方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試一試喔

把好運吸過來, 真的嗎?


把好運吸過來-突破現狀的吸引力法則,作者: 琳‧葛雷朋。

最近看了這本書,覺得不錯,也看了好幾遍。

你或許會說,「喔,吸引力法則,這不就是「秘密」嗎?我看「秘密」裡唯一的祕密就是讓你去買了這本書,結果讓作者收版費賺大錢,這就是它的秘密,算了吧,根本沒用。」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因為我就是看了「秘密」然後一直許願,然後甚麼都沒發生的傻蛋之一。

那這本有啥不同呢?

它裡面點出了一句話,或者說這本書唯一的中心思想:
「成事靠的是感覺,而不是念頭!」

為了不誤解這句話,我還特地去找了原文版本,這句話是這樣的
"We create by feeling,not by thought!"

wow~ 這真的點醒了我,是阿,吸引力法則講的是頻率,振波,like attract like 。
但..甚麼東西才會產生頻率呢?
「秘密」裡認為是念頭,是想法。但這本書認為是「感覺」!

沒錯,是「感覺」! 讓我強調再多次都可以..
It's created by Feeling, NOT by thought!

真正扭轉乾坤的,其實是你的感覺...



OK,總之,這本書就是建立在這個中心思想上來進行。
其他的部分,作者分享了許多讓情緒保持在高頻,也就是愉快的感覺的方法。
裡面有許多小技巧,可以讓人在日子糟透的情況下也可以扭轉你的感受,
並且分享許多因轉念而巧妙成事的例子。

當然,我就是連看「秘密」的時候也會照書去實驗的傻蛋,
所以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也不例外,我也實驗了一下.

簡單的講一下我覺得實驗後的感想:

人際關係的氣氛來講,效果非常明顯。
兩個月下來周遭的氣氛有很大改善,不管是工作上、家庭上等等...

可是對於財務方面來講,好像沒甚麼用,偶爾買的樂透還是一樣槓龜。
還是會有一些臨時性的支出導致存款水位仍然明顯下降。
但還好的是,都還沒有遇到衰事導致的破財。

對平常運勢來講,也挺有幫助,好像就比較少遇到衰事,偶爾遇到麻煩的事也能順利解決。

所以我覺得一般來說是挺有用的。

只是對於財務方面的應用,可能還需要研究一下。

對財務這個主題,我另外有些想法,下次再跟各位分享。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把好運吸過來」,網路上有不少心得或是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