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January 2012

線上遊戲把你洗腦了嗎?





前言


EverQuest
因為之前大約十年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沉迷於網路遊戲中, 主要是 EverQuest, World of Warcraft ,  之後因為種種警訊以及現實生活脫離了OLG, 在我的OLG時代後期就有發現,不知是否錯覺,長期玩線上遊戲會讓自己記憶力減退, 無法長時間專注在特定事務上。但那時只是懷疑。那時雖然覺得OLG會讓人分心, 但是也僅止於分心, 似乎沒有甚麼危害。


後來有了小孩, 觀察嬰兒的學習過程,對於人類的認知運作方式頗有興趣, 又看了「網路讓我們變笨」的有聲書摘及介紹, 仔細回想之前的事情與本身的體悟, 今日遂有這篇文章。


ps. 「網路讓我們變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已經訂了,但是今天才到,還沒來的及看內容。過幾天看完後再跟各位報告心得。














自我觀察


個人認為長期接觸線上遊戲,在個人的體悟上,的確會有些症狀伴隨發生。我不敢肯定一定就是線上遊戲所導致, 但發生的時間點的確很巧合。


首先的症狀是無法集中, 專注力下降。我發現我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太久。 若是同時有多項事情需要處理時, 這我沒問題, 我可以首先處理a工作, 然後做一段落後跳到b工作, c工作, 然後再回到a工作。 我可以這樣忙上一整天都應付的過來。


但若是偶爾遇到一整天都沒甚麼事情來打擾我, 照理說我終於可以好好的專注在一個長期的項目上。這個時候, 我反而會無法專心在眼前的事物上。 常常的情況是, 寫一段程式碼, 測試一下功能; 切換到google reader看看, 回到程式,修改一下, 再跑一下程式, 又切換到google plus看看...等我自己發現的時候, 我已經浪費許多時間在無謂的瀏覽上。。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 這時我才驚覺, 這下事情大條了...


其次, 便是記憶力減退, 其實這一開始不容易察覺。 因為一開始對遊戲相關的龐大內容記憶的是蠻清楚的。 所以會覺得並不是整體的記憶力衰退, 而是因為喜歡遊戲,所以注意力專注在遊戲資料, 而龐大的遊戲相關內容擠壓到其他的記憶空間。 但是退出olg許久以後, 遊戲資料已經淡化成模糊的記憶。 照理講, 應該可以再開始記憶其他的事件。但其實有感受到記憶力真的衰退許多。 我時常對朋友自嘲我有前期阿茲海默症, 常常忘東忘西, 所以我現在學會使用很多便利貼做短期記憶與word 或文字檔做我的長期記憶備份。




原因


個人認為, 網路遊戲會對頭腦有如此重大影響的原因有二:


1. 快速且密集獲得成就感:
遊戲為了要吸引人, 勢必會做得更加人性化。所謂的人性化, 無非就是快速,輕易,密集的提供好處給玩家。比如,遊戲初期升級非常容易, 好上手, 且大量的提供新鮮感刺激玩家。玩家得到大量的鼓勵, 黏著度就高, 對遊戲廠商來講才能吸引玩家。


2. 立即性回報:
打一隻怪就有一隻怪的EXP,並輔以隨機性的拾取寶物。EXP是提供最底限的回報, 讓玩家可以透過打怪或完成任務持續累積, 提供成就感。而拾取寶物則是隨機性的回報, 玩家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撿到甚麼, 這可以提供持續的動力,讓玩家永遠期待下一個寶箱會更好。




就遊戲設計面來講, 這麼作完全沒錯,因為他就是設計來讓玩家上癮的。就是要來黏住玩家的。怎麼可以讓玩家上癮就怎麼來。所以現在的遊戲充滿美女與暴力, 基本上就是這麼演變來的。


但是對玩家而言, 對自制能力較差的人而言, 或是對兒童而言, 萬一習慣於這種模式, 習慣於快速反應, 快速回饋的模式。將會對世間上的其他事物也同樣有如此要求: 要有快速的回饋, 否則將會失去興趣。也就是說, 一旦人們習於快速獲得成果,將會導致對長期沒有成效的活動失去興趣。


這種注意力轉變為短暫且快速切換的模式 ,形象一點形容, 將會轉變為狩獵型頭腦。因為這種注意力模式很類似獵人或獵物在荒野中隨時注意風吹草動, 這時注重的是盡量多的資訊,以及盡量快的反應。


相對於狩獵型頭腦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思考型頭腦或建設性頭腦。這種模式注重的是盡量專注的研究與思考,以及盡量完善的邏輯推演過程。


一但習慣於狩獵型頭腦,就很難轉換為思考型頭腦了。因為一種是馬上投入, 立刻就有成就感。另一種是投入許久, 才能得到成就感。這之間的比重可說是嚴重失衡。 對於未曾深思的人來說,很輕易地就會傾向較為輕鬆這條路,而忽略生活中其他需要一些努力才能達到的事。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投入努力才能獲得,不論是 閱讀, 學習,才藝, 社交, 運動等活動 , 相對於電玩遊戲這些活動都變成較為艱難。


也有國外學者指出, 網路會使人變笨, 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是網路使人變笨, 而是網路, 尤其是社群網路,讓人們很快地會有感情上的回饋。比如說 按讚, 留言等。人們會熱衷於讓越多人來自己的網頁上按讚, 廣泛地去尋找有趣的題材, 發到FACEBOOK上,期望朋友們看到來按個讚,留個言,然後一而再 再而三的重新整理FACEBOOK,幾乎都要變成強迫症了。






結論


不管是網路使人變笨還是線上遊戲使人變笨, 其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在這個網路時代, 資訊勃發的時代, 一分鐘內就會有共計24小時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的時代。常接觸網路的使用者, 很容易不自覺就被這種短暫注意模式給定型。能發現自己有這種症狀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 怎麼讓自己不要被這種模式所限。


我也是因為如此, 所以才強迫自己開始對某些主題思考,並學著把心裡的想法整理成文章,希望這樣能訓練腦袋, 不要只對短暫的快速反應的東西停留注意。當作是一種自我的鍛鍊。




延伸閱讀


網路讓我們變笨有聲書摘


唐大崙老師: 「網路讓我們變笨」閱讀心得


果殼網 : 偉大的思想到哪裡去了?


07 January 2012

正義:一場思辯之旅_第一講心得



這是哈佛開放課程中很有名的一堂課,感謝朱學恆的MyOOPS開放式課程引介了這個課程。
裡面拋出的議題都十分直接犀利,若只是看看就過去了實在是有點可惜。所以在這邊提出一些議題的看法與想法,不知會不會跟各位有相通之處。



第一講首先拋出一個問題。
假設你是一個火車駕駛員,而你駕駛的這輛車正快速在軌道上行駛,時速六十英里,而在軌道盡頭有五個工人在工作,你試著想要煞車,但卻做不到,你的煞車失效了。你感到十分緊張,因為你知道,如果你撞上這五個工人,他們必死無疑。假設這是一個確定的結果,因此你感到非常無助,但接著你發現右邊有條岔路,而那條岔路底只有一個工人在工作,你的方向還可以控制,車輛還可以轉向,可以轉向岔路,撞死一名工人,但閃過五名工人。 第一個問題是:你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你會怎麼做?

這題乍看之下,似乎都會選,開往岔路,選擇犧牲一個而保全五個。我也是。然後是第二個問題...

這次你不是火車的駕駛員,你是個站在橋上的旁觀者,你正觀察著鐵軌上的狀況,軌道上來了一輛火車,軌道的盡頭有五名工人,煞車同樣失靈,而火車正要撞死那五名工人,由於你不是駕駛員,你覺得非常無助,直到你注意到旁邊有個人,在橋邊站著一個非常胖的人,你可以推他一把,他會掉落軌道,正好擋住該輛車,他會死,但他的犧牲可以救那五個人。好的,有多少人願意把那胖子推下橋?

我選擇不推他下橋,因為一但我插手了,我就介入這件事,並且如果我推他下去,我代替了隔壁的胖子決定了他的人生。

教授舉了這個例子是用來說明,第一個案例彰顯的是「結果論」的道德觀,這很直覺很容易理解;可以只死一個人的情況下,不需要死五個。

在第二個例子裡凸顯的就是「道德推論」的道德觀,也就是評估行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意義。

以上都是課堂上的內容。

其實有意思的是,我也很好奇為什麼我在第一個問題會選擇撞死那一個岔道工人,而第二個問題裡卻選擇不要推胖子下去?這中間的差異點在哪?

仔細想想,岔道工人跟胖子都是無辜的,照理講選哪個都應該一樣,差異似乎是在我身處的角色。若我是失控列車的司機,我無從逃避,必須在五個跟一個中選擇,那只好選一個。若我是旁觀者,我可以袖手旁觀,這件事原本我就沒有責任,如果推胖子下去,那胖子的死就是我一手造成。對於背負一條人命這種事情,對我這種普通人來說似乎是太太沉重了。

後來我又回頭思考第一個問題,那是否我轉向岔道的決定是正確的呢?就那個岔道工人來說,他不在出事的鐵軌上,若司機不做任何決定的話,這件事故跟他完全沒有關係。但是在這個情境下他被另外五個工人被放到天平上衡量,而且被當作犧牲品來選擇。我思考了一個多小時還是無法抉擇,當然故事裡司機並沒有一個多小時來思考。若是我,當下應該還是會選擇岔道工人吧。唉,真是艱難的抉擇。

把好運吸過來之錢怎麼還不來





上篇說到把好運吸過來中有關財務的方面,似乎沒啥效果..

現在來思考一下..    













吸引力法則 = What you feel is waht you get

似乎可以變成:
付帳單不是重點,重點是你付帳單時的心情如何?
愉快的花錢, 就會吸引越來越多愉快的花錢,  痛苦的花錢.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痛苦得花錢

所以, 再花錢這件事來說最糟的狀況就是:

一面花錢,一面哀哀叫, 後悔心痛,這樣會會吸引越來越多痛苦的花錢,有許多預期外的花錢都是這麼來的,比如車子突然壞掉, 意外受傷, 債主突然找到你 (喂!)

那如果改個方式:
愉快的花錢爽爽得花錢,花了錢就不要哀哀叫, 盡情享受花錢這件事,享受你買來的服務/產品,這樣呢?

依照like attracts like ,這樣會讓你吸引越來越多爽爽的花錢事件.直到你花光所有的積蓄 (咦咦???) 好像這也不錯啦, 至少會有很多愉快的經驗..

另外還有方式是:不要想花錢這件事,就算花了錢也不要心痛,就平靜地放下他,不要激起任何漣漪,忘記他, 讓他淡出你的視線..這樣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少花錢.


OK, 花錢的狀況是這樣, 那怎麼賺錢呢? 怎麼用吸引力法則賺錢呢?

照like attract like理論來說,應該是要專注於賺錢的樂趣, 讓賺錢變得有感覺, 讓你愛上他..



相信每個人都會說, 我很愛賺錢啊, 很享受賺錢的感覺啊, 可是我怎麼沒啥錢?

就個人認為上班族的問題出在...上班族一個月只領一次薪水.

一個月只有哪一天領薪水袋的時候才會享受到錢入口袋的美妙滋味. 一個月一次. 這哪夠阿!? 一個月只有一兩天享受到富足的滋味, 過兩天,把錢拿去付信用卡,付房貸, 付房租.. 哇, 又沒了, 又開始過28天苦哈哈的日子.


NO NO NO~ 這完全不對勁了.完全錯了


因為我們感受到錢入袋的時間太短,甚至是轉個手就出去,
完全沒有口袋裡裝滿錢的感覺. 高頻的時間轉眼即逝, 剩下的時間都是低落的頻率, 那當然有錢不起來.


那如果我們換個方式, 分散錢入袋的時間. 像是擺地攤, 自己創業,是否會有幫助? 恩..擺地攤跟自己創業會有生意好不好的問題,比較難以評估. 但若是領月薪的上班族改為領日薪,
好像不錯喔.


因為你每天都可以拿到錢,每天回家就可以領到一筆固定的收入. 每天都有錢跑進來的感覺.可以延長有錢入袋的感受.



當然如果你跑去跟老闆說,老闆,讓我領日薪好不好? 這樣HR人資小姐 可能在後面瞪你.. 老闆也不會這麼簡單就答應你一個人跟大家不同的計薪方式.

所以若換個折衷的方..把錢都匯給老婆, 然後老婆每天發相當於日薪的錢給你呢? 

想像一下, 下班回家的時候,老婆在門口迎接你,然後發一包薪水袋給你,這樣才能要好好體會辛苦一天賺到錢的感覺

這樣會不會讓你感受到每天有錢入袋的滋味呢? 似乎是不錯的方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試一試喔

把好運吸過來, 真的嗎?


把好運吸過來-突破現狀的吸引力法則,作者: 琳‧葛雷朋。

最近看了這本書,覺得不錯,也看了好幾遍。

你或許會說,「喔,吸引力法則,這不就是「秘密」嗎?我看「秘密」裡唯一的祕密就是讓你去買了這本書,結果讓作者收版費賺大錢,這就是它的秘密,算了吧,根本沒用。」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因為我就是看了「秘密」然後一直許願,然後甚麼都沒發生的傻蛋之一。

那這本有啥不同呢?

它裡面點出了一句話,或者說這本書唯一的中心思想:
「成事靠的是感覺,而不是念頭!」

為了不誤解這句話,我還特地去找了原文版本,這句話是這樣的
"We create by feeling,not by thought!"

wow~ 這真的點醒了我,是阿,吸引力法則講的是頻率,振波,like attract like 。
但..甚麼東西才會產生頻率呢?
「秘密」裡認為是念頭,是想法。但這本書認為是「感覺」!

沒錯,是「感覺」! 讓我強調再多次都可以..
It's created by Feeling, NOT by thought!

真正扭轉乾坤的,其實是你的感覺...



OK,總之,這本書就是建立在這個中心思想上來進行。
其他的部分,作者分享了許多讓情緒保持在高頻,也就是愉快的感覺的方法。
裡面有許多小技巧,可以讓人在日子糟透的情況下也可以扭轉你的感受,
並且分享許多因轉念而巧妙成事的例子。

當然,我就是連看「秘密」的時候也會照書去實驗的傻蛋,
所以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也不例外,我也實驗了一下.

簡單的講一下我覺得實驗後的感想:

人際關係的氣氛來講,效果非常明顯。
兩個月下來周遭的氣氛有很大改善,不管是工作上、家庭上等等...

可是對於財務方面來講,好像沒甚麼用,偶爾買的樂透還是一樣槓龜。
還是會有一些臨時性的支出導致存款水位仍然明顯下降。
但還好的是,都還沒有遇到衰事導致的破財。

對平常運勢來講,也挺有幫助,好像就比較少遇到衰事,偶爾遇到麻煩的事也能順利解決。

所以我覺得一般來說是挺有用的。

只是對於財務方面的應用,可能還需要研究一下。

對財務這個主題,我另外有些想法,下次再跟各位分享。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把好運吸過來」,網路上有不少心得或是內文。